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与民建房山总支共同发起成立的“思源·首善公益基金”近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该基金旨在发挥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为房山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注入更多活力于公益慈善和乡村振兴事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陈昌智表达了对此次合作的期待,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则回顾了基金会在北京市房山区遭遇特大降...
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康明斯旗下零碳品牌Accelera展示了其创新的零碳动力链技术和商业应用案例。Accelera作为氢能源全产业链的先行者,不仅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还通过构建零碳动力链推动清洁能源广泛应用和行业绿色转型。活动上,Accelera展示了包括燃料电池系统、氢存储系统、传动系统在内的零碳动力链关键组成,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零碳动力解决...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关注,包括当地华人、马来裔和印度裔参赛者。这项赛事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成为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今年的比赛特别之处在于,冠军队伍由马来裔民众组成,显示了龙舟运动在当地的普及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此外,马六甲还积极参与到“送王船”文化的传承中,这一习俗源自中国闽南地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新社南宁6月9日电 题:白裤瑶铜鼓舞从乡土走向国际舞台 中新社记者 蒋雪林 “咚哒,咚哒,咚哒哒哒……”在广西南丹县瑶望天下景区门口,南丹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非遗传承人黎芳才一边打着鼓一边跳着舞,只见他时而腾跃,时而转身。 “勤泽格拉”是当地白裤瑶语的译音,意为“打老猴”。黎芳才跳的舞蹈叫猴棍舞,因以铜鼓伴奏又通称“铜鼓舞”。所表现的内容和舞蹈特征多模仿...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坞仁村的一家家庭农场,采用绿色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实现“田里有稻、水中有蛙、一田双收”,显著提升了600余亩农场的收益。该农场负责人、“95后”新农人尤奥中正致力于推动农场的二期项目孵化基地,预计2024年将孵化3亿尾蛙苗,并全面推行“一季稻、两季蛙”模式,预期每亩产值超6万元人民币。尤奥中受父亲影响,退伍后投身乡村振兴,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掌...
四川黑水的“爱心公益店铺”负责人金燕表达了对浙江海宁帮助的感激之情,并承诺将致力于经营好店铺以支持当地民族同胞。近日,一辆装有1000件夏季女装的邮政快递车从海宁出发前往黑水,这些爱心物资将在黑水县达古冰川观景平台的“爱心公益店铺”进行销售。该店铺主要经营黑水特色产品、服装等,并将收益用于当地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自2024年起,海宁与黑水开展帮扶合作已步入第12年,双...
中新社嘉兴报道,随着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传统粽子市场正在演绎新的风潮。金庸笔下的粽子故事体现了粽子与乡情的深厚联系,而现代消费者在端午节追求“仪式感”的同时,也对粽子的味道和形式有了更多期待。嘉兴一老字号粽子企业董事长邵建国介绍,传统口味的粽子依然受欢迎,同时新推出的高汤粽等创新产品也颇受青睐。浙江省内的嘉兴、湖州、金华等地都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如海盐黑猪肉粽、鱼...
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是一项旨在推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活动。该活动由浙江省妇女联合会、中共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办,近日在杭州市淳安县举行。活动现场展示了许多投身乡村振兴、勇当先行者的巾帼人物,她们在“巾帼共富工坊”中展现着“她力量”。台州玉环市的褚利明被当地文旦瓜农亲切称为“追梦瓜妹”。她立志要靠自己把文旦卖出去,并先后建立2家共富工坊...
2024年6月8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浦东新区举行了一系列非遗宣传活动。在活动中,上海绒绣工坊的绣娘代表进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明敏和许玉红敬茶并接受回赠。此外,浦东新区新增了第九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包括高桥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等,使得该区非遗项目总数增至84个。同时,15位新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首次亮相,其中包括年轻的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传承...
浙江丽水景宁县通过“1+4+N”基层医疗机构片区化管理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解决山区民众就医难问题。该县将21个基层医疗机构整合为4大片区,实现人财物集中统筹调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配置巡诊车向偏远行政村提供巡回诊疗服务,建立“1+5+4”院前急救体系,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此外,借助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云诊室”,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质量,让优质医术近在咫尺。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