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于6月23日举办了“第21届龙舟文化展演龙舟赛”的决赛,展现了当地丰富的龙舟文化。五通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被誉为“千年盐城”和“小西湖”。该区的龙舟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还承载着对李冰父子的祭祀传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五通桥的龙舟活动逐步复兴,并在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本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除了传统的龙舟竞赛外,还包括文艺晚会和焰火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观看,展现了五通桥烟火与万家灯光交织下的幸福和谐景象。

  中新网成都6月23日电 (记者 刘忠俊)6月23日,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第21届龙舟文化展演龙舟赛”决赛火热进行,“川派龙舟”竞渡盛况在涌斯江上演,有“龙舟之乡”美誉的五通桥吸引了八方游客。

乐山五通桥区烟火与万家灯光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幸福和谐的美好图景。记者 刘忠俊 摄

  据了解,五通桥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南部,距乐山中心城区22公里,幅员面积47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万人,素有“千年盐城”“小西湖”之称。

  “全国各地都在划龙船,但各地划龙船的内容和形式不一样,五通桥主要是祭祀李冰父子为主。先秦时期,李冰到四川任蜀郡太守时对江河进行治理,曾到乐山五通桥牛华溪的红岩子平盐溉、识水脉发现了盐。”乐山五通桥区文化馆原馆长王中其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龙舟竞赛项目已从传统的抢标发展到了传统龙舟、标准龙舟、龙舟接力、抢鸭子等多种项目的竞赛。

涌斯江与茫溪河交汇处的龙舟赛吸引了上万群众或游客观看。记者 刘忠俊 摄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五通桥龙舟会全面恢复,80年代进入复兴高潮,形式不断创新,参会龙舟数量多达百余只。2007年,五通桥龙舟竞技被列入首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龙舟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行走在五通桥大街上,人来人往。涌斯江与茫溪河交汇处,河边围满了观看龙舟赛的观众。当地相关部门、乡镇、企业以及学校等队员组成的24支代表队聚集在涌斯江上,正准备展开一场500米的直道竞速。随着裁判一声笛声,一组4支龙舟队犹如利剑出鞘,打破涌斯江的平静。瞬间,江上战鼓擂动,号声、加油声、呐喊声响彻“小西湖”畔,岸上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五通桥涌斯江上赛龙舟抢鸭子瞬间。记者 刘忠俊 摄

  “好久都没有这么热闹了,一家人都出来看龙舟比赛,烟火五通桥又回来了。”家住乐山五通桥城区的何霞称。

  据悉,本届乐山五通桥区龙舟文化展演活动除龙舟竞赛外,还举行了文艺晚会和绚烂浪漫的焰火表演。